在传统教育中,知识常被分割成“学科盒子”,但现实问题从不按学科分类出现。如何让学生用多元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跨学科实践课”给出了答案——打破学科壁垒,让课本知识“活”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
自然笔记×美育
用画笔解码生命的奥秘
《自然生态+ 生命美育大课堂》是我校美术教师王翊卿设计并引领开展的自然美育系列实践课程,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边界,让学生们在自然与艺术的交汇处,发现生活中的美、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感动与热爱、对大自然奥秘的探寻的兴趣。
在课程定位方面,我们积极结合独特的学科视角和跨学科思维,将自然笔记活动项目打造成了一门融合生物、地理、自然科学与美育教育的创新实践体验课。在当下的教育中,学生的认知体系早已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课本的描述中,于是,我们结合西城区“自然笔记”活动项目开设了对自然生态关注、对生命美育教育的全新课堂,鼓励学生们走出教室,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画笔记录自然界的点滴,用真实的感知与体验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王翊卿老师指导学生展开自然笔记学习
在自然美育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要用观察、手绘、着色等形式描绘植物的形态、昆虫的细节、天空的色彩,还要结合已有的生物学科知识,解读它们的生命特征,借助地理学科知识进一步分析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用系统的自然科学思维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例如,学生在绘制一片树叶时,不仅要表现它的纹理与色彩,还要了解它的光合作用原理;在记录一只鸟类时,不仅要捕捉它的姿态,还要研究它的栖息生态、迁徙规律、自然生活习性等等。
优秀自然笔记作品
《“一臭千里”的戴胜》
初一1班 阮泽辰
优秀自然笔记作品
《西海之最呆萌—小鸊鷉》
初三4班 刘仪湉
“自然笔记不是简单的绘画课,而是一门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实践课,它能够带领学生们跳出单一的学科思维,用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自然、感受生活。”
——王翊卿老师
专家课堂
让科学遇见艺术
为了使课程更加丰富,我校提供了多样化的学生活动支持,我们特别邀请了自然科学家、生态保护专家、艺术家等领域的资深人士,为学生们带来深度的知识分享与经验交流。
我校联合西城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邀请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杂志“草虫春秋”专栏作者、博物绘画师李聪颖老师来我校开展了一场精彩非凡的自然观察笔记讲座活动。李聪颖老师不仅从专业角度带领学生一览自然现象的奥秘之处,还结合自身实践,向学生们展示如何将科学观察与艺术表达融为一体。
学生们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学习
与此同时,我校邀请西城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彭博科长,带领学生们走进校园周边的生态园、社区公园,来到风景如画的西海湿地公园,组织学生参与实地的自然笔记科普观察活动。
彭博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观鸟、认鸟的体验
资深自然笔记画师毕老师带领学生创作
户外学习活动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亲身体验自然观察的学习经历,同学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和感受自然,同时了解更多生命的奥秘和力量。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一方面,这能够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延展在课本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同学们树立尊重生命的观念,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专家讲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为学生们提供了真实的跨学科学习的榜样。来自生态学家的分享可能会让学生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自自然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则能激发学生们用艺术表达对自然的感悟。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让学生们意识到,自然科学与美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的。
植树实践
种下绿色,收获成长
2024年4月,正值首都第10届全民义务植树日之际,我校学生代表前往广内街道长椿苑参加了主题为“尽力植树,打造花园城市”的活动。活动中,区领导来到“自然笔记”展台前,观看了我校学生的优秀作品,关心问询了学生有关自然观察的体验,对大自然的看法和观点,并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情况。
学生代表向区领导反馈学习感受和收获
他们鼓励学生们要更加热爱自然,多观察身边美好景色,并积极参与劳动。同时,也嘱咐学生们在心中培育生态文明的理念,从自身做起,为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在每一次的”户外大课堂”实践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美术技能,还加深了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与创造力。实地参观考察、专家讲座、社会义务劳动服务等活动,更是为这门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真正体会到跨学科学习的魅力与价值。这种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不仅让自然笔记项目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我校学生接受采访
我校领导、美育教师与学生们一同躬耕
教育理念
从竞赛分数到终身成长
在我校始终坚持实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跨学科实践课的核心在于弱化学科边界,强调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思考、创新与解决问题。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论和国家教育方针不谋而合。在《自然生态+ 生命美育大课堂》这一跨学科综合美育实践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实践与互动主动构建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答案,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这也是该课程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人定湖公园研学活动 作品欣赏与学习
人定湖公园研学活动 菊花展观赏
生命美育户外课堂 人定湖公园研学合影
课程建设的意义
为未来播种生命力
这堂课的深远价值,在于为学生铺设通向未来的思维高速公路;
跨界思维:学会像生态学家般系统思考,像艺术家般诗意表达;
生命教育:在观察蝴蝶破茧中领悟成长哲学,在记录古树年轮时感受时间力量;
实践创新:将课本公式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当知识走出课本,在自然中苏醒;当学科壁垒消融,思维自由生长。这堂跨学科实践课,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可能性——它让每个生命都找到绽放的独特方式。期待我们共同打开这扇窗,让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