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春光正好,高二(4)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常文静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航天成就,重温中国航天人的光辉事迹,同学们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报效祖国。
触摸星辰大海的科技力量
在展厅中,同学们看到了中国航天史上诸多“国之重器”的模型和实物: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探月工程的月球车。从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密组件,到天宫空间站的宏伟蓝图。这些展品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见证。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航天技术是如何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的。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首次实现火星探测“绕、落、巡”……这些成就充分彰显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感悟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研究院的荣誉墙上,许多科研人员的照片下标注着“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注解。一位研究员在交流中提到:“航天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数据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们深受触动。更令人敬佩的是航天团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协作理念。无论是火箭发射时的“万人一杆枪”,还是空间站建设中的全国协同攻关,都彰显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航天强国梦与青年担当
当我们在天宫空间站模型前驻足,透过舷窗想象宇宙的浩瀚时,新时代的科技接力棒已悄然传递到我们手中。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读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启示我们:科学探索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征服星辰大海,而在于通过持续的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让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正是当代青少年应当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活动感悟
大厅中央陈列的载人返回舱,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外壳上的痕迹记录着穿越大气层的惊险历程。它不仅是科技巅峰的见证,更是人类勇闯宇宙的里程碑,让人深刻体会到:星辰大海的征途,始于每一次脚踏实地的突破。
置身精密仪器环绕的舱体,指尖划过温控面板的瞬间,仿佛触摸到航天人搏击星辰的脉搏。生活舱内折叠式睡袋紧贴舱壁,健身区抗阻器材与微重力适配。这里每个立方厘米都凝结着失重环境下的人类生存智慧,科技织就的烟火气让浩瀚深空有了家的温度。
——李奎杉
此次的航天城之行让我感触颇深。其中的东方红系列卫星,见证了我们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从一颗卫星上天,到通用卫星平台再到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在这发展的进程中不只有一代代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更有党中央对航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里行间蕴含了深切的关心与真挚的激励。一件件展品一桩桩事迹无不激励着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要奋发学习、笃行不怠。争做国家需要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
——李陆阳
本次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航天精神的伟大力量。每一颗卫星,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可能。探月系列每一阶段的成果,都是更伟大的人类关于宇宙理想的更进一步。这背后是无数航天团队的付出和坚持。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心聚在一起,带着炽热的理想,继承前辈的成果与精神,勇于探索、不断突破。而回头望去,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他们的奉献下,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的信念将不断激励我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进取。
——于子茗
文字 | 沈煜翔
图片 | 李圣元
编辑 | 殷梦竹
审核 | 秦 胜
签发 | 唐 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