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春意渐浓,高一人文项目班的同学们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文化之旅——探访孔庙与国子监。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活动,更是一次与千年文化对话的精神洗礼。
孔庙:千年智慧的守护者
踏入孔庙,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庄重的棂星门静静矗立,仿佛诉说着对知识的尊崇。沿着中轴线前行,大成殿的红墙黄瓦在阳光下格外沉静。殿内,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塑像默然而立,守护着千年的智慧。同学们驻足凝望,仿佛看到古时文人墨客在此虔诚参拜,祈求学有所成的情景。孔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片精神净土,承载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朴素价值,让人心生宁静。
国子监:文化传承的沃土
走出孔庙,同学们步入国子监。辟雍殿矗立在水中央,宛如一颗文化明珠。这里曾是皇帝讲学之地,昔日帝王端坐讲学、学子恭敬聆听的场景仿佛重现眼前。监内的十三经碑林镌刻着儒家经典,一笔一划笔力遒劲,凝聚着古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同学们轻抚碑面,凹凸的触感仿佛传递着千年的文化脉络,令人感慨万千。
文化寻根:传承与敬畏
如今的我们身处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应从这片古老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传承对知识的热爱,秉持对文化的敬畏,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静静绽放。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更在心中种下了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仰。
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让中华文明的光芒,静静地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
活动感受
踩在石砖上,往昔的情景仿佛又展现在眼前——大成殿庄严肃穆,孔子像和蔼地微笑着,聆听众弟子们诵读儒家经典;弟子们从砚水湖中打一瓢甘冽的井水,渴望更有文采,让自己的名字永远被进士题名碑铭记。如今的我们也像故事中的学子们一样,行礼祭拜孔子。先贤已与世长辞,但儒家理念却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高一5班 邵依涵
国子监,宛如一位睿智的老者,静静地坐落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照亮了古往今来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我沿着这条青石道路前行,两侧的古柏形状奇异,却纷纷指向天空,那是文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高一5班 杨佑蓁
来祭孔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地上坑坑洼洼。古园的深处却悄悄滋长着青苔,颇有几分宁静。儒学在当今被看作是一盏不灭的油灯,人们争先恐后帮其添上灯油 ,只是为了那一份古朴的感受与传承。
——高一5班 姜佳彤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地展现在眼前的生活。孔庙不仅是纪念孔子的场所,更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和智慧结晶。它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此深厚和伟大,有着跨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
——高一6班 叶昱杉
走出国子监时,清风送来槐花的清香。我忽然明白,那些在典籍中沉睡的文字从未真正死去,它们化作成贤街的每一块青砖,化作博物馆里少年们闪亮的眼睛,化作每个晨读时分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当我把祈福牌挂在古柏枝头时,忽然听见风中传来遥远的回响——那是千年学脉在新时代的心跳。
—— 高一6班 毕馨文
当眼睛看过碑林上模糊的铭文时,我发现,那不是冰冷的石刻,在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笔画里,藏着书生曾用生命丈量过的道德礼教的海拔。
还有古树斑驳的光的碎片里,轻轻撒下比史书更生动更具体的故事的画面:曾有无数学子在此整理衣冠,寒窗苦读,让光影替他们拂去衣襟上的尘埃,也拂去心头对功名的焦灼,道德至上,学海无涯。
所以,文明的传奇之处永远不仅仅在于文物之上,更在于每一双看见文物,倾听过它的故事而颤动的内心。
——高一6班 范安怡
水调歌头·游孔庙与国子监
高一6班 周妙妍
劲松侧柏苍,琼楼玉宇煌。光阴流转匆忙,犹见人熙攘。遥想宣父之堂,因材施教兴邦,万世师表长。仁礼启炎黄,芳名万世扬。
留墨香,存古韵,育儿郎。学子透窗,聆听岁月回响。多少意气少年,争做国家栋梁,百代儒学昌。今朝且试翼,来日展华章。
文字:高一5班 郭钰泰
图片:高一年级组
编辑:殷梦竹
审核:秦胜
签发:唐挈